| 网站首页 | 名医讲堂 | 名医名家  | 新闻报道 | 健康社区行 | 御医学府 | 御康国医馆 | 
最新公告:     广东名医网改版上线啦  [admin  2018-10-31]        
当前位置:名医讲堂

经络系统组成

admin 发表于:2018-11-03    

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,是以十二经脉为主,其"内属于府藏,外络于肢节",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,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。

十二经别,是十二经脉在胸、腹及头部的重要支 脉,沟通脏腑,加强表里经的联系。

十五络脉,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 躯干前、后、侧三部的重要支脉,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。

奇经八脉,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,对其余经络起统率、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。

此外,经络的外部,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;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。


十二经脉:

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。"十二经脉者,内属于府藏,外络于肢节",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:内部,隶属于脏腑;外部, 分布于躯体。又因为经脉是"行血气"的,其循行有一定方向,就是所 说的"脉行之逆顺",后来称为"流注";各经脉之间还通过分支互相联 系,就是所说的"外内之应,皆有表里".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部。

手阳明大肠经

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部。

足阳明胃经

足阳明胃经主要分布在头面、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部。

足太阴脾经

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二侧线及下肢内侧前缘, 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 分布其外部。

手少阴心经

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部。

手太阳小肠经

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部。

足太阳膀胱经

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、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 布其外部。

足少阴肾经

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第一侧线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 部。

手厥阴心包经

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中间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部。

手少阳三焦经

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在上肢 外侧中间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部。

足少阳胆经

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 外侧中间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部。

足厥阴肝经

足厥阴肝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 侧的中间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部。

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:手三阴经从胸走手,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,足三阳经从头走 足,足三阴经从足走腹(胸)。正如 《灵枢。逆顺肥瘦》所载:"手之三 阴从藏走手,手之三阳从手走头,足 之三阳从头走足,足之三阴从足走腹。"

奇经八脉:

奇经八脉是督脉、任脉、冲脉、带脉、阴维脉、阳维脉、阴跷脉、阳跷脉的总称。它们与十二正 经不同,既不直属脏腑,又无表里配 合关系,"别道奇行",故称"奇 经".八脉中的督、任、冲脉皆起于 胞中,同出会阴,称为"一源三岐", 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,上至头面;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,上抵颏部;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,环绕口唇。 带脉起于胁下,环行腰间一周。阴维 脉起于小腿内侧,沿腿股内侧上行, 至咽喉与任脉会合。阳维脉起于足 跗外侧,沿腿膝外侧上行,至项后与 督脉会合。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,随 足少阴等经上行,至目内眦与踵阳跷 脉会合。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,伴足 太阳等经上行,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,沿足太阳经上额,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。

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,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。其一,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 系。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、功能相 似的经脉联系起来,达到统摄有关经 脉气血、协调阴阳的作用。督脉与 六阳经有联系,称为"阳脉之海", 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;任脉 与六阴经有联系,称为"阴脉之海", 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;冲 脉与任、督脉,足阳明、足少阴等经 有联系,故有"十二经之海"、"血 海"之称,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 用;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;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, 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;阴阳跷脉主持 阳动阴静,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。其二,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。当十二经脉及脏 腑气血旺盛时,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, 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,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。

冲、带、跷、维六脉腧穴,都寄 附于十二经与任、督脉之中,惟任、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,故与十二经 相提并论,合称为"十四经".十四 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、病候及所 属腧穴,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,在 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 础。

1、督脉:督,有总督的意思。督脉行于背正中,能总督一身之阳经,故又称"阳脉之海". [循行部位] 起于胞中,下出会阴,后行于腰背正中,经项部,进入脑内,属脑,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,经头顶、额部、鼻部、上唇、到上唇系带处。并有地脉络肾、贯心。

主要病证:脊柱强直、角弓反张、脊背疼痛、精神失常、小儿惊劂等。

2、任脉:任,即担任。任脉行于胸腹部的正中,能总任一身之阴经,故有"阴脉之海"的称号。

[循行部位] 起于胞中,下出会阴,经阴鼻,沿腹部正中线上行,通过胸部,颈部,到达下唇内,环绕口唇,上至龈交,分行至两目下。

主要病证:疝气、带下、少腹肿块、月经不调、流产、不孕等。

3、冲脉: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。

[循行部位] 起于胞中,并在此分为三支:一支沿腹腔后壁,上行于脊柱内;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,散布于胸中,再向上行,经喉,环绕口唇;一支下出会阴,分别沿股内侧下行至大趾间。

主要病证:月经不调、经闭、崩漏、乳少、吐血及气逆上冲等。

4、带脉:带脉围腰一周,有如束带,能约束诸脉,所以有"诸脉皆属于带"的说法。

[循行部位] 起于季胁,斜向下行至带脉穴,绕身一周。

5、阴跷脉、阳跷脉:跷,有轻健跷捷的意思。生理功能是: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,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。同时还有濡养眼目,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。

[循行部位] 跷脉左右成对。阴阳跷脉均起于足眼。

主要病证:阴跷为病,肢体外侧肌肉驰缓而内侧肌肉拘急、喉痛、嗜睡;阴跷为病,肢体内侧肌肉驰缓而外侧肌肉拘急、癫狂、不眠、目内眦赤痛。

6、阴维脉、阳维脉:维,有维系的意思。阴维脉维系三阴经,阳维脉维系三阳经。

[循行部位] 阴维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,沿下肢内侧上行,到腹部,与足太阴脾经同行,到胁部,与足劂阳肝相合,然后上行至咽喉,与任脉相会。

主要病证:阴维脉发生病变时,常患胸痛、心痛、胃痛等证。



| 人民网|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| 中国扶贫基金会| 公益日报| 中国残联| 国务院扶贫办  | 
版权与免责声明:网站所刊登的部分新闻、信息、图片均为原版作者版权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版权所有:广东名医网 联系电话:020- 84151282  13332824806 18922244022
备案号:粤ICP备11004585号-2
��Ϣ��ҵ������
粤ICP备11004585号-2